闺房记乐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5-06-06闺房记乐读后感(合集1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14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1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
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小慎微,唯有始终热情的好朋友们在无数艰难的时刻提携帮助沈复。彼此惺惺相惜,寄情山水,哪怕人生寥寥数载也足以快哉。
古代的文人喜爱诗词画作,钟爱自然山水,也钻研虫鱼鸟兽,倾恋美人红袖添香。穷苦时,生计靠卖画,吃睡借住在朋友家,实在不行就跟随升迁的官员当个幕僚,路过江河湖海之时还不忘饮酒当歌醉上一场;得意时,携手爱妻与三五老友到处办诗酒会、茶会,去奇骏的山上野餐,去清幽的寺庙洗涤身心,更别提家里院落的盆栽、假山、人工湖也别有洞天。唯一担忧的,父母但凡对自己不满意,就要小心翼翼道歉,大气也不敢出。父亲喜欢娶小妾,不帮忙父亲不开心;帮了,母亲又在自己身上出气。还是远游好哈哈哈哈哈!
我不太记得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古文是什么时候了,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两小儿辩日”,其次就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原因当然是这篇文言文太长了,老师又要求每个人背诵!早自习摇头晃脑背书的我,脑子里全是“什么夏蚊?我感觉作者眼神不太行啊,怎么蚊子还是鹤呢?蚊子多讨厌啊叽里呱啦”现在想想,现代人的确太把烦恼当作烦恼,蚊子咬人彻夜难眠,第二天绝对还要发朋友圈吐槽,古代的孩子只把飞行的小虫当作自己的玩伴,并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现代人的知识面广了,心思却小了,喜怒哀乐嗔痴越来越上头。哪怕人生不过数载,经历颇为顺遂,却仍要伤春悲秋,感觉天天都在经历什么大事。沈复四十六岁已经经历妻子离世,儿女也相继先他而去,高堂难以贴身侍奉,数年跟着不同的官员到处搬迁漂泊。这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有闺房记乐,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沈复对过去的美好记忆感激,也有他仍然可以继续前行的期望。
只要有一缕阳光的温度,就可以怡然自得。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2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3
我最初读到浮生六记是在上海福州路上的一家古旧书店内,从一本上海世界书局三十年代出版的旧书中无意间浏览到的。那是在1978年的夏天,我刚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首次高考,所以虽然落榜,但古文基础已初具。因此,在一番夹生半熟地啃读后,我决定买下这本书。然而,当我设法凑足书资再次赶回到书店时,此书已被他人淘走。当时,我那种遗憾懊恼的感受可比高考失利。由此,可见我对浮生六记的喜爱之情。
当我能够再次读到浮生六记,时间已是在1996年的`晚秋了。这是一个由湖北辞书出版社在1995年出的版本,书名取为闲书四种,集中选入了明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朝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以及沈复的‘浮生六记’,这几个名篇均是出自四位明清文人之手来追忆记叙家庭生活的精彩文章。而在此中,我格外赞赏的就是清代沈复所写的‘浮生六记’。
可以说浮生六记是沈复用率真自然的文字,细腻生动地记录了自己的婚姻爱情与日常家庭生活、抒发自己对人生、对艺术、对自然、对传统习俗赋予独特见解的自叙传。他的文采很像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随笔作家查理.兰姆那样的风格,文字质朴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语。读来倍感亲切,如同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
坦率地说,我也不止一次地读过与沈复同时代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并将红楼梦与浮生六记作比照。 相比之下,我觉得红楼梦似乎更适宜于让达官贵人、巨贾富商的家族去品读。在我看来,无论是林黛玉、贾宝玉,还是王熙凤、薛宝钗等等一系列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与我们普通百姓阶层存在着一种隔阂,毕竟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思想心境,因此,他们的一切演绎也就很难感动于我。而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真实叙述的他与芸娘之间的夫妻恩爱之情、他俩间生离死别的催泪情景、以及刻画夫妇俩所难忘的闺房之情、交友之乐,与品味大自然和艺术品的审美之趣等等的细节,无一不让我为之激动和认同。
浮生六记如有些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我也赞同前四记的艺术魅力‘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评语)。而且,我还认为,沈复和芸娘都是属于普通百姓阶层的人物,因此,我们也应用同样普通人物的坦诚要求与质朴的文字来欣赏赞美这篇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珍贵的作品与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可爱人物。
就说芸娘吧,她不愧为林语堂所赞美的‘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不是吗?当读了浮生六记 中的第一记‘闺房记乐’之后,有谁不会深深地喜爱上如此可爱的女性?我觉得有必要摘录一段散文诗般的文字如下;…七月望,俗谓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余与芸联句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觉其鬃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莱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 简洁的语句、新鲜生动的描述,沈复将这位天性聪颖活泼、知书达理、情意绵绵的可爱女性-芸娘,深深地刻画在每一个读过浮生六记的读者心中。芸娘,也永远地成了我心中的‘红粉知己’!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4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ZR120.cOM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5
苏州的沧浪亭每日晚间都会上演实景园林沉浸式昆剧《浮生六记》,我在最早公演的时候就去看过,很别致,放上几张照片,可见一二。
不过,其实随着深入阅读《浮生六记》,却又觉得,论到别致,剧曲尚不及书中一二。
沈复的原文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但是并不难读。不过,出版社为了普及这本文字,还是请张佳伟先生进行了白话翻译,阅读体验更为流畅。较佳的阅读顺序是,先读白话文,体验故事之美,然后必须再读原文,体验文字之美。(心中对故事梗概有了理解,文言文读起来完全没有障碍,如行云流水般。)
本书之所以得以传世,最精华之处,是书中关于日常别致生活小情趣的记载。沈复虽然出身书香,但家底并不丰厚,且不得父亲宠爱,因此娶妻自立门户后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称为拮据。在这样的家境下,沈复和妻子芸娘依然利用有限的资金,过出了自己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书中有几处描述特别有意思。
一个短故事,荷花茶
夏天荷花初放时,晚上闭合,白日盛开。芸便用小纱囊,撮少许茶叶,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来泡茶,香韵尤其绝妙。
一个长故事,花中对饮
苏州有南园、北园两处好所在。菜花黄的时节,我苦于没有酒家可以作小酌之饮。如果带着食盒去,对着花喝冷酒吃冷食,那是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有人商议道,不如就近找地方喝酒,或者看完花回来再喝酒,可一寻思,终究不如对着花喝热的来得痛快。大家商量未定时,芸在旁笑道:“明天你们各自带好份子钱,我自己担着炉火来。”大家笑着答应了。
众人走后,我问芸:“明天你真的自己去么?”芸道:“不是。我看见市井中有卖馄饨的,他的担子里锅炉灶,无不齐备。何不雇个馄饨担子去?妾身先把菜肴烹调端整妥当,明天到了地方,再一下锅,茶酒两样都齐全了。”我道:“酒菜倒是没问题了,却没有烹茶的器具。”芸道:“带一个砂罐去,用铁叉串着罐柄,去了馄饨挑的汤锅,把砂罐悬在炉灶上,加柴火煎茶,不也很方便吗?”我大为赞同,鼓掌叫好。街头有位姓鲍的,卖馄饨谋生。我们出了一百钱,雇了他的馄饨担子,约到第二天午后出发。鲍先生欣然答应了。
第二天看花的诸位到了,我把前因后果跟他们一说,大家一起叹服。吃完饭后,我们一起出发,带着席子垫子,一起到了南园。拣择了柳树荫下,团团围坐。先把茶烹起来,饮完茶,再暖酒热菜肴来饮食。当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在路上来往,蝶蜂乱飞,让人不饮都要醉了。酒肴都烫热温熟,大家坐在地上放怀大嚼。挑担子的鲍先生挺不俗气的,便拉了他来,一起饮酒。游人见了我们,无不啧啧称羡,赞我们想法奇妙。酒食用罢,杯盘狼藉,大家各自都陶醉了,有的坐,有的躺,有的唱歌,有的长啸。红日将要西坠,我想吃碗粥,挑担的就去买了米,现煮了粥,吃饱了肚子才回家去。芸问道:“今天这次游玩,可开心么?”大家都道:“若非夫人,一定不能这么尽兴。”大家欢笑而散。
我们经常会说起一个词,叫作“生活的仪式感”。我认为,那么沈复的妻子芸娘,应该就属于,用小小的心意,过出生活的仪式感。
而正因为这小小的心意,无数人被感动,《浮生六记》也因此被流传。
写在后面:
其实,《浮生六记》并不是一个只有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沈复也并不是一位始终如一的如意郎君。恰恰相反,除了第一篇章,后面有很多很多让人觉得忧伤和愤怒的部分。比如,喜儿的一片痴情,结果只被这位男子骄傲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可是,这也是古代价值观的一部分吧。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6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7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8
《浮生六记》是由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该书描述了一幅作者与妻子陈芸两情相悦,夫唱妇随地追求质朴爱情的理想图画。然而囿于当时的封建礼教,作者与妻子至终未能白头到老,不免让人感慨唏嘘。
在本书中作者把细微的平凡小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风诉诸笔端。细读此书,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对话,或是短途游历,亦或是插花品茶,总能从中寻味出人间的恬淡美好,且心向往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沈复先生与芸娘纯粹的爱情,本书闺房记乐中有云:“情之所钟,虽丑不嫌”,也许这就是钟爱一人到达的.极致表现,即使他丑也不会嫌弃。而闺房乐记中另一处的描写也让我颇为感动:“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漫漫岁月,若得一人厮守,又何惧外物简陋?夫妻双双日沐人间烟火,夜品一盏素茗;日看窎远云升,暮观明烛华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总有不预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后经历了妻与子相继离世的悲伤。与挚爱别离,无论是亲见还是耳闻,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难得的是,他没有颓丧不振,而是登山痛饮、乘艇游河,哪怕孤单也选择继续余生。这也许就是沈复先生想告诉我们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终!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9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10
这一章的字里行间,你侬我侬,透露着浓浓的爱意,沈先生与芸娘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拥有着浓情蜜意,着实令人羡慕。
而且,我发现沈先生擅长观察,他的视觉系统整合得很好,得益于儿时的他,喜爱明察秋毫,细细观察纤小的东西,因此,在他的.文字下面,生动的体现蚊虫这些细小动物的刻画,从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
长大后的沈先生,喜爱修剪盆景,这是功夫活,急不得,这个培养性情的手工活,在沈先生笔下,描绘得绘声绘色,让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惬意。
生活本是油盐柴米酱醋茶,沈先生夫妇却把日子过得闲情逸致,越发让我亲近他们的生活。
“点缀盆景的花石,小则可以精巧到入画图中,大则可以融汇韵致,令人入神。捧一瓯清茶观赏,注意力能被盆景移取,使人神游其中,这等盆景,才适合在幽静书斋里赏玩。”这等描绘,全然是享受当下。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11
浮华一世,梦幻一生,功成名就也好,庸碌无为也罢,终是过眼云烟,缥缈而逝。一辈子有长有短,千番辛苦为哪般?不就为心中的那一点念想,为心情的舒畅,为身心的愉快吗?若是无休止地撷取财富,身心交瘁,忘了做人的初心,快乐又从何而来呢?人生天地之间,应随之自然,随心随性最好。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生命何其渺小短促。红尘滚滚,世事如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常在半醒半梦之中,真实与虚幻,现实和理想,咫尺之遥,宛如天涯。无须纠缠真假是非,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来真亦假。醒着难受时,可以做梦呀,快乐在于内心的寻找,何不开心过好每一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心仪,如心仪一个女人。正因为心中有了念想,有了心仪的女人,眼前的世界才会绚丽多彩,路上才会有赏心悦目的风景,快乐自然就多起来了。财富、名位、时间都换不来由心的快乐,而快乐和女人息息相关,人生若没有自己喜欢的女人,再多的东西又有何用呢?
女人像五彩缤纷的气球,不拴住就飞远了,不小心就碰破了。孔夫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就是说,对待女人,要像对待小孩一样,宠着惯着,用心爱护才行。世上最美的风景莫过于风情万种的靓丽女子,美丽了视野,美丽了心海,美丽了世界。没有美人就没有风景,没有美丽,也就没有了快乐。
生命的旅程匆匆,上帝没给我们返程的票。放牧思想,敞开心怀,飞扬灵魂,自由自在去旅行,不负重,一路轻装的走,快乐到达人生的终点就好。旅程中遇上的女人,无论是伴行一程,或是伴你终程,不管能与你同行多远,她们都是你生命中最斑斓的色彩,用清纯的眼睛去欣赏,用温暖的怀抱去呵护,用真心去认真爱她。
世界因女人而美丽,心情因美丽而愉快。女人像五彩缤纷的气球,别让她飞远了,更别碰破了她,否则我们的内心永远也找不到快乐。浮生若梦,匆匆又匆匆,我们有太多的不及,相遇不易,转身却是无期,留给我们的欢乐有几多?若遇见,珍重之,用心去爱心爱的人吧。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12
闲情记趣篇,研究接花叠石,品赏生活雅趣。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喜欢观察自然从中获取乐趣的人。
年纪稍长后,由爱花的乐趣衍生出对插花和剪裁盆景的研究,对二者法度的见解也颇为独到。园亭楼阁、套式回廊、叠石回山、栽花取势方面,又有所谓“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看法,放到如今,应该也算是园林设计方面的专家了。独乐乐,不如夫妻同乐,幸运的.沈复遇到的是一个不光能与他品评诗词的女子,独创“草虫之法”,让插花不落俗套,栩栩如生。制作精巧的“活花屏”,让居舍绿荫满窗,透风遮日。与友人野外露营时,出招提供热茶酒菜,其他游人在旁啧啧称羡,友人得以尽兴游玩,诸如此类,沈复自是赞美之词,不绝于文。
读到此处,更加应了林语堂那句评价,“芸娘,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在我看来,与其说沈复书写了一部经典,倒不如说芸娘成就了沈复。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13
立于岁月荒烟蔓草的坟前,我开始对刻着"过去"的墓碑悼念,悼念那些在生活中阵亡的梦想,悼念那些在路上跌倒的成长,悼念那些被世俗践踏的尊严,悼念那些被现实粉碎的信仰,唯独没有悼念过我逝去的青春,因为我所剩下的,不仅是求生的本能,还有各种孤独寂寞的倔强。
无论日子过得怎么样,总觉得还是少了些什么,我知道也不全是欲望在作怪,而是是内心世界一直找不到那种宁静的归属。也许我们真的缺少世俗的名利和富贵,但我们更缺少超然的心境与情怀。
激昂的年华里,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自然做不到就这样淡然心性,也不甘心无牵无挂的隐姓埋名。既然逃不开这个世俗的眼光,那就一巴掌灭了它,纵使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那又怎样?如果渡不过这个滚滚的红尘,那就转身带着她,远走高飞的与世隔绝,纵使缘字一撇,情将千劫,那又何妨!
人在花花世界里沉浮,心却在风尘中起落不定。一场繁华也好,半壁江山也罢,都避不开江湖的血雨腥风,倘若浮生注定不得安稳,那就许我漂泊辗转,浪迹一生。无论荒村野店,酒楼客栈,还是市井绮陌,尼庵古刹。无论山水之间,白鹭桃花,还是温柔富贵,烟柳繁华。无论江南濛濛烟雨,纷飞柳絮,还是漠北茫茫白雪,滚烫风沙。愿此生能遇一人,陪我看尽天下风光,无论碧落黄泉,永世不忘!
竹篱茅舍也好,粗茶淡饭也罢,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半窗花月,看细水长流。在斜风细雨的院子里,针线闲拈,品词烹茶。在夕阳半落的柴门外,漫步香径,闲扫落花。在云淡风轻的池塘边,系舟垂钓,笑看青崖。在绿树青山的城郭外,客至田家,把酒桑麻。
然而,人情冷暖异,世态炎凉同,因为红尘的牵绊,因为世俗的眼光,我们想要在风尘起落的人间,过些简单诗意的生活,都不能如愿以偿。总有太多的"不得已",让我们活在那些"两难"之间。无法抉择,情字尤最。
心事重叠,清影相依,零星斑斑点点,桂月影影绰绰,思念在风华渐逝的斜光里无法入睡,痴情也在清凉的灯火阑珊处彻夜难眠。转朱阁,低绮户,三更西月沉,旧梦难重温,有些人的确是害了一场相思,就会慢慢老去,从此很难在另一个惊艳里,重新找回自己,从最初的回肠荡气到最终的扼腕叹息,让人欲言又止。
人生如戏,一出牡丹亭,一折西厢记,两个青衣。说好要在台上相许,却不知不觉的为了某个观众,付出得那么彻底。将戏里戏外一个端茶送水的习惯,嘘寒问暖的语句,爱到刻骨铭心,不能自已。人生也如棋,方寸天地,步步惊心,轮到感情这一局,又有谁真的做到旁观者清?既不愿输,又不想赢,一直在想,我走的这步痴迷,到底是谁精心周密的安排设计?本以为友情可以心有灵犀的下一盘和棋,没想到爱情却非要将胜负进行到底!再这样下去,那就索性都带上面具,先给幸福来一个抛砖引玉,再给感情唱一出声东击西,越是伤人措手不及,就越是凄美,潇洒淋漓……
历经沧桑,最念人事三杯酒,一路风尘,停歇都是故事,每个人都有着淡淡的哀愁,哀愁到黯然神伤,每个人都在隐隐的作痛,作痛到胡思乱想。流年辗转,故事早已于岁月中洗净铅华,而斑驳的我们,还在记忆的两头各安天涯。曾经,只想与你寻一方记忆的土壤,隐居在一片静好的岁月里,等月色清辉,杏花疏影,看时光翩然而过,青逸如春烟,温润如美玉,与纤歌凝,同花开落。岁月边缘,用一支青青的竹笛,把红尘深处的婉转情思,幽幽吹起……
本以为纵使年轻,也可以花酒自乐,琴鹤余生。让檐角的每一滴雨都慢慢的滑落心底,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桃花流水的涟漪,让美好都沉浸在骨子里,让温柔都蔓延于十指尖,点一笔江水,两岸墨绿,弹一弦琴音,袅袅飘逸。不料过往闻声而来,一场风沙宿檐崖,一片红尘入禅茶,身后又是那个从此相忘的江湖,眼前还是那个卷帘可见的天涯。
仿佛又见长安,长街,灯火万家,满城,盛世烟花。与君相遇,夜夜对饮高楼,朝朝笑看繁华。又见故人,负诗债,寄年华,欠酒钱,还桃花,无关风月,不为风雅……
闺房记乐读后感 篇14
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芸备小酌。准备邀月畅饮。晚上突然阴云弥漫昏暗了,芸担心地说:“妾如果能与君白头到老,月轮应当出来相伴才是。”我也觉得萧索起来。这时忽见隔岸萤光忽闪明灭千万点,穿梭于柳堤长满水草的水中小洲。我便与芸对联句以解心中郁闷。然而对了两韵之后,越联想越放纵,竟然想的离奇玄妙随口乱说起来。
芸听了已经大笑地涕泪交加,倒在我的怀里不能成声了。这时,我突然觉得她鬓角茉莉花香扑鼻,因此我拍着她的背解释说:“想古人以茉莉花形色比作珍珠,所以可以插在头发上妆锦压鬓,岂不知此花必沾染油头粉面之气,其香味才更加可爱。连所供的佛手果香味也要退避三舍了!”芸即止住笑说:“佛手果乃香中君子,香味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花只是香中小人,必须借人之势才能挥发,其香味也像勾肩搭背的献媚之笑呢”。
我说:“那么你为何而远君子而近小人呢?”芸曰:“我笑君子也爱小人啊”正说话间,更漏已经三更了,渐渐地风扫云开,一轮圆月涌出。我们倆都很高兴,倚窗对酌。酒还没喝三杯,忽闻桥下轰然一声,好像有人落水了。就窗细看,波明月镜,不见有什么东西。只听见河滩有只鸭子急忙奔跑声。我知道沧浪亭畔本来就有淹死鬼的传说,害怕芸胆怯,就没敢说出来。
- 更多精彩的闺房记乐读后感,欢迎继续浏览:闺房记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