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观后感(精品四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4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无字书图书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图书馆的观后感 篇1
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书的力量,或许感受不到,但看了这部纪录片,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这些天,钱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读书的力量》。这部纪录片有五集。从第一集《文明根脉》到第五集的《全民阅读》,无不让我们深感震撼。
第一集的开篇讲到了一位名人,他就是费孝通先生。从小,他的祖母就告诉他“敬惜字纸”。人们对纸片上的文字都保留着敬畏之情。片中说“字是世界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而这些附着字的纸张,不但记录了当时的文化和历史,同时还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从在石头上的刻字直至天一阁的藏书。不论是远古文明还是古代文明,都是字字相传而下,集成书。这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文字的魅力,书籍的魅力。
第五集中介绍了丰富多样的'图书馆。可以说读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藏书楼到现代化图书馆再到数字化阅读,那些承载着智慧与力量的书籍,渐渐融入了百姓生活中。当然,其中也出现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图书馆。比如在湖北,有一位村民自助开设的乡村图书馆,为村民在闲暇之余提供阅读的书籍,营造了读书的气氛。还有武汉的地铁图书馆,创造了有史以来的先例。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先生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文化跟进是必然的,社会要提升文化的根本,就是阅读的力量。
图书馆的观后感 篇2
今天我看完了纪录片《读书的力量》,一共有五集,分别是“文明根脉、精神底色、历史之轮、书写人生、全民阅读”。
“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这是我在这部纪录片里听到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们的子孙虽然笨,但书不可以不读。每个人都要经历读书,哪些名人不是从读书中走出来的呢?读书就像空气,我们离不开空气,也离不开书。就像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不在面包上一样。”的确如此。
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干相伟,站着上百大“。干相伟应聘了北京大学的保安,在成人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一名本科生,真了不起。
还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章就是“全民阅读“中的一段。在湖北省的某一个乡村,村民在自己家中建了一个图书馆。村里的人都到他家的图书馆去看书看报。可见书对人的影响力有多大,在数字时代,人们看书和看电子书的百分比相上下。有人会在乘地铁时拿上一本书,有人无时无刻的在看书……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的收获颇多。
图书馆的观后感 篇3
“你们有多久没有读过一本书了?”在书中阿卡西教授曾这样试问过镇民,回答他的却是一片寂静。我也这样问自己,问家人,不过另外我庆幸的是连外公都保持每天看报纸、读杂志的习惯。
这个寒假,我读了作家霍尔迪塞拉依法布拉写的《无字图书馆》,作为国际大奖小说,那纯朴、真实的语言打动了我。故事由火车站站长塔德欧无意间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很多四处漂亮的字母引起,本杰明镇长发现因无人光临已经关闭一年多的图书馆中,书全部成为无字天书,在阿卡西教授的点拨下,才明白是因为镇民没有看书导致。大家有发现书不肯接受字母,而镇长女儿玛嘉却奇思妙想和小伙伴一起深夜闯入图书馆写属于自己的`书。偶然被母亲发现不在床上,而揭开了这个秘密。在玛嘉的讲话后,全镇人一起写作,构成了一道独特而又美丽的风景线。
继续开头的问题,也许大多数人们的工作量让他们难以招架,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人们明明知道孩子们房间中的书在不断增加,却从未正眼去瞧过。哪怕只是翻一翻封面,他们也会明白,自己的孩子是那些书的作者。他们终究因为睡眠缺乏,行动古怪引起了大人们的怀疑,大人们也没房子心上,每天坐下来安安静静看一会儿书已成为了意见奢侈的事情,更不要说去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了。而正如玛嘉的话一样,孩子们和大人缺少沟通、交流,大人自然而然的离书越来越远。